会员登录 | 注册
主旨演讲 | 肖向荣:新时代背景下的启功先生美育思想研究——从书法、书写、书育看启功先生美育思想价值
时间:2022年08月29日  来源:
    大戴礼记》有言:“生而民得其利百年,死而民畏其神百年,亡而民用其教百年,故曰三百年。”启功先生离开我们已17年,这17年来大家不仅没有淡忘先生,反而更加怀念先生,更能体会到先生“学为人师、行为世范”的校训内涵,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在加倍努力地继承、弘扬先生的思想精神。
    说起启功先生,世人的第一反应便是先生的书法造诣,寻常百姓大都认为先生是一名书法家,对于先生在其他方面取得的诸多成就多半是不了解、不清楚的。启功先生是公认的国学泰斗,既是文学史家、语言文字学家,也是文物鉴定家、考据学家、书画家,更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家。因此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单一的书法家的标签是对先生的“误解”,是对先生学术成就的一种忽视。
    这个问题,我思考了很久。习总书记提出我国的社会矛盾已经转变为“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”,同时在文艺座谈会提出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”的重要论述;教育部印发《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》中提出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,以美育人、以美化人、以美培元”的要求,在认真体会总书记讲话精神和教育部相关文件后,我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——先生“以书名盛”并非是大众的“误解”,而是走在了时代的前面,以书法教育为切入点,开启了传统文化美育的大幕。先生博古通今,为何选择以“书育”化人,这其中,既有历史的必然性,亦有先生对于美育的认知与思考。
    首先,书法教育在我国历史悠久,自从汉字产生之日起,便作为培养、选拔人才的工具,也是教化人心、提升品德的重要方式,未曾间断。在华夏绵延历史中,书法以汉字书写的方式,凝练了中国人中正平和、温润清雅的审美品味,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、贵和尚中的文化精神,进而成为“中国文化的核心的核心”(哲学家,熊秉明)。现代社会,虽然书写工具发生了改变,但是书法教育的基础依然是汉字书写,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具备的能力,也是最为普及的美育基础。作为群众基础最广泛的、最接近中国文化内核的书法,具有开展美育的先天优势,为启先生美育实践探索提供了先决条件。
    而谈到启先对书法美育的实践及其思想,受制于时间的限制,在此,我们谨从书法艺术、书写人生与书育观念三个方面来做简要剖析,以感其重大价值。

    一、书法艺术:广师求益,学贯古今,练就深厚“内功”

    启功先生,生于民国元年,正是中国从帝制走向共和之时。纵观启先生的求学生涯,既有中国传统家学渊源、私塾学习的过程,也有西方教会学校的求学经历。其书法教育的开展,基本是以典型的古代书法教育形式为主,包含了家学启蒙、私塾学习、师友传授、个人研究。在先生的成长过程中,有一个非组织化、却异常强大的导师组,由史学家、书画鉴赏、画家、诗人、音韵学家、古典文学、收藏家构成,贾羲民、吴镜汀、戴姜福、溥心畬、溥雪斋、齐白石、陈垣等名师大家,均根据自身所长和学生喜好或是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,或是在雅集游学传递文人雅士之风,亦或是日常工作中进行言传身教。全方位、多角度的传统文化陶冶熏陶,使先生真正的明心见性、博闻强识,练就了深厚的内功,打下扎实的文学、历史学、美术学、古籍文献整理以及艺术理论的基础。这也提示着我们,先生书法艺术成就之高,是因其将书法艺术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文化中进行研究,才能瞻巧技难及之高,瞩历史真相之远。
    启功先生在《论书绝句百首》中曾用一首诗总结其书法艺术的师古传承:“先摹赵董后欧阳,晚爱诚悬竟体芳。偶作擘窠钉壁看,旁人多说似成王。”除了取法欧阳询、颜真卿、智永、柳公权、赵孟頫、董其昌,先生还认真临习过怀素、苏轼、米芾等书家和唐人写经等。在临习时,先生有自己的原则——绝不做“复印机”“拾遗官”。虽终生都坚持临习,但先生始终“师古而不泥古”,汲取营养、扬弃缺陷,最终幻化出独特的大美。其娟秀隽永、自然洒脱、端庄超逸的书法风格,被世人所爱戴,并被称为“启体”。

    二、书写人生:历经苦难,感悟真谛,技艺德行“如一”

    人生的成长,除了主动的正向学习之外,还有被迫的逆境磨砺,这一点,在先生的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。先生成年后,虽然有恩师的庇佑保护,但来自于时代的历练并没有停止。在特殊的历史阶段,苦难的现实并没有击倒先生,智慧的他将注意力投射在抄写大字报中,以沉浸书法世界的方式替代现实中的困窘。以至后来在谈及自己的书法风格时,先生总是笑谈说他那叫“大字报体”。这种饱尝苦难却又轻松面对的智慧和风骨,是先生书法艺术带给世人爽利、豁达质感的精神来源。或许正是因为经历了苦难,且屹然坚守本心,才能深刻领会这世间为人为事要遵循的道理。于是,艺术学养之“道”的积累与世间之“道”的体悟相互作用,最终完成了“人”与“书”的统一。先生仁者爱人的精神和谦逊宽容的品质,所代表的正是中华文化中的君子之风,体现在书法艺术上,便是清劲秀雅、古典温润艺术风格。
    启功先生的仁爱之心和君子之风,不仅体现在书法艺术风格中,更体现在书法学习理论的总结。先生的书法理论,总让人觉得非常“真诚、慷慨”,因为他总将“读一本书才能领悟的”道理,用短短的三言两句描述清楚,令听者恍然大悟,又回味不绝。例如谈学习书法时,先生说:“行书宜当楷书写,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。楷书宜当行书写,其点划顾盼始不呆板。”仅仅32字,将楷书、行书学习方法和相互关系描述得清晰到位。先生还曾说:“每个字都有它自己的自然轨迹。写这个字的时候啊,笔笔都要在它自己的轨迹上;有的地方可能是一笔带过,或笔墨不到,但是并不等于运笔的时候它不经过这个地方。所以写行书,也要有它严格的轨迹,因为行书是源于楷书的。”这既是先生书法经验总结,也像是对人生道路的总结,每个人都有自然地成长的轨迹,要按照规律做事,不急不躁,不可脱轨。
    自作对联“行文简浅显,做事诚平恒”,是先生所倡导的为人为学的理念,也是他本人的精准写照。“艺品”与“人品”的高度统一,征服和触动了世人。以至于在先生逝世后的遗体告别仪式,许多普通百姓都自发前来北师大对先生表达敬挽之情。

    三、书育观念:破除迷信,与众同美,书育观念“通达”

    启功先生对学术和艺术孜孜以求,硕果累累、著作等身,但先生并未停留于精深的学问之中,而是心怀仁爱,感知大众对“美”的渴望,以“书育”服务世人。先生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通透领悟,冲开学科之间的“壁垒”,打破被人为复杂化的学术“迷信”,用简单直白、通俗易懂的方式,将书法艺术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最高深的“美”带给最普通的大众,这便是启先生“通达”的书育观念与实践,这种观念贯穿于启先生参与、发起的书法教育始终。
    “通达”的书育观念是不拘泥于教学的,任何有可能促进“书育”的形式,都能够为其所用。文物出版社的《历代碑帖法书选》,相信书法爱好者们一定都不陌生。这套字帖外表朴实无华、价格经济实惠,是目前最广为人知的书法字帖。字帖是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,作为文博专家悉心指导完成的,先生要求出版社“选取最好的版本、原大影印、参考学生书本的大小,以最低的价格,为初学者提供最佳的学习范本。”这套字帖为大众“书育”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。
    “通达”的书育观念,是面向全体学生的。据秦永龙教授回忆,启功先生早在辅仁大学时期,就给年轻教师和大学生们开办书法讲座,在课堂上强调练好一笔字是教师的颜面,从1977年起,为北师大中文系开设每周两节的书法课。除了大学师生,先生还在1986年为中小学教师编写书法学习教材(《书法概论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)、1987年开设“全国书法教师第一期讲习班”,面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教师代表,讲授《书法概论》。这是针对于各层次人群,开展的不限年龄的“书育”教育。
    “通达”的书育观念,是融会贯通巧为今用的。为了让大家更高效地学习书法,先生为大家开设讲座“破除迷信”(讲座“破除迷信十三讲”内容整理出版为《启功给你讲书法》,中华书局),精准揭穿了书法发展中被人为复杂化的错误观念,深入浅出地解答了古今书法学习常见问题。并且提出了书法中的“黄金分割结字率”,把书法中单字结体、作品行气和章法分析,全部上升到美学理论层面,同时又给出了最简单的操作方法。这个理论,揭开了书法艺术中最“厚”的一层面纱,正所谓“境愈高时言愈浅”。
    “通达”的书育观念,是有教无类的。先生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养,无论是校内学生,还是校外的学生,都能享受到先生的谆谆教诲。正因于此,先生培养的“学生”数不胜数,无论是北师大课堂“名正言顺”的学生,还是在启先生家中承蒙指点的后辈,亦或是书信视频之教、他人口传之授,都愿以启功先生“学生”自居。他们既是先生的学生,也是传播先生“通达”书育观念的种子。
    启功先生是博学多识的大先生,是扎根人民、艺德皆高的艺术家,是破除迷信与大众共赏书法艺术之“美”的教育家,更是新时代美育要树立、学习的典范。人类历史上的“美”甚多,能够揭开“美”的神秘面纱,让学生、大众轻松愉悦的感受到美,才是真正的美育大家;“育”人的方式也有很多,能够以情感的真挚和高尚的品格触动人心的,才是真正的化育大师。能兼顾二者的,才是“美育”大家。何其幸运,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,在先生的指导下开设了书法专业,继承了先生“通达”的书育思想。